首頁 > 資訊中心 > 行業動態 > 論產業—T50峰會論壇實錄
資訊中心
公告公示
公司新聞
行業動態
媒體報道
合作需求
  手機版
  微信號
行業動態
論產業—T50峰會論壇實錄
發表日期:2012/2/21 15:28:41  來源:  點擊量:25498次

這是大會中又一個亮點頻發的環節;這里有觀點,有激情,有理性,有未來。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領導者同臺論道,各種思考、各種聲音、各種觀點穿越國家、語言、企業間的界限,碰撞出熾烈的火花,燎亮全球以及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未來的前行之路。對于此次討論,我們根據實錄,摘取了其中精彩片斷。


01關于調整與動蕩


T50 :作為工程機械行業內的重要領導者,請分析一下目前全球的經濟態勢以及工程機械市場的發展情況。

野路國夫:就全球經濟而言,美國、歐洲、日本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大體完成,因此,當前以及未來,與工程機械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全球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主要集中在中國等新興市場。正是得益于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加上不斷穩步擴大的內需,在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并牽引了全世界整體經濟的向前邁進。當然,除中國外,亞洲一些其他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非洲等市場也都顯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因此,憑借這些潛力市場的支撐,全球工程機械市場今后還將保持持續增長勢頭。

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嚴重,眾多日本企業紛紛把發展重心轉移到海外,海外市場成為我們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無論在日本還是全球,日本企業能夠取得長久生存、壯大,與我們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息息相關。因此,在全球擴展中,我們將繼續走技術研發發展路徑,以保證企業未來持續的發展。

曾光安:目前,全球經濟形勢處于一個錯綜復雜階段。歐美地區經濟有可能再次下滑和探底;而新興市場則依然會保持良好的發展趨勢。這其中,2011年,盡管中國政府為抑制物價上漲和原材料價格的增長出臺的金融緊縮政策,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一些抑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中國經濟整體向上的勢頭并沒有動搖。除中國外,從全球其他新興市場來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等市場依然保持上升的發展趨勢,拉美、東南亞以及非洲的整體狀況也同樣看好。

未來,相信歐美經濟能夠趨于穩定,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能夠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這對全球工程機械企業未來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

Tony Helsham:目前,全球經濟形勢確實讓人擔憂。其中,最為嚴峻的是歐洲經濟的狀況;同樣,在北美,我們目前也沒有看到經濟態勢出現實質性變化。因此,在北美及歐洲,近一兩年間,工程機械市場沒有太大的發展機會。

與歐美經濟的低沉相比,中國等新興市場,卻一直保持著快速的增長。盡管2011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有所放緩,但其發展速度仍非常令人吃驚。我們相信,2012年,中國市場將會進一步調整,在這種調整的過程中,市場會更加趨于理性,競爭也會更加規范。作為外資企業,看到中國市場逐步趨于成熟與理性,我們感到非常欣喜。另外,除中國外的其他新興國家市場也充滿著巨大的潛力與機會,因此,對于未來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發展,我仍然看好。

金煥九:我覺得應該把世界經濟分成三部分來進行分析。第一塊是歐美市場,當前的歐美高端市場,市場下滑情況較為嚴重,在短期內難以恢復。第二部分是被眾多企業看好的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對工程機械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其銷量甚至占據了全球一半的市場份額。中國市場當前出現下滑,主要是由中國政府采取的財政緊縮政策造成的,因此,在物價趨于穩定后,中國財政政策將會放松,中國市場仍會回歸到穩定增長態勢,市場前景看好。第三塊市場則是除中國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如印度、巴西、中東等,這些新興市場表現出了強勁的需求潛力,這塊市場未來將是我們重點拓展的地區。

T50 :有人預測,美國可能會像日本一樣,經歷一個“失去的十年”,不知在場的美國企業代表,或者是將美國作為重點市場拓展的企業代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羅納德•笛福:我認為美國經濟在未來將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但相信憑借美國企業以及政府的能力,可以解決當前經濟中出現的問題。

在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當今,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美國的經濟問題將可能波及到其他國家,因此,美國的經濟問題亟待解決。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以及美國經濟而言,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進一步降低稅收,鼓勵制造業發展,提高創新精神,以便促進制造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助力解決美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Thomas Schulz: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新興市場整體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美國、歐洲,至少近期內,很難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態勢。因此,對于山特維克而言,新興市場將是拉動我們整體業績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

金利文:盡管目前美國經濟面臨低勢,但我對美國未來經濟的回暖仍然抱以希望,但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對于卡特彼勒而言,為了保持持續的發展,我們在堅守美國市場的同時,加大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拓展力度。

T50 :作為年輕的參與者,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在這場動蕩中把握住方向,實現持續成長?

王民:對于大多數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而言,基本都是依托中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拉動而成長起來的。可以說,中國是一塊肥沃的土壤。

2011年4月以來,中國工程機械大部分產品銷量出現回落,究其原因,這種回落主要受國家對經濟調控的影響。但這種市場回落,對于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多年中,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經歷了一個異常火爆,忙于交貨,忙于生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當中,企業將重點鎖定于銷售,而對管理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市場的創新、人才的培養等方面的打造都有所忽略。當前市場的回落恰好給予了企業回歸科學、理性發展的機會。作為制造企業,應該抓住當前機遇,深入研究客戶需求、市場需求。未來,中國在水利設施建設、保障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高鐵、核電站等方面,將陸續推出較大力度的投資政策,為了在未來更好的抓住這些機會,制造企業應著力提升自身內力,針對市場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與創新。

在提升內在競爭力的同時,中國企業還要加速國際化進程。在國際市場上,尤其是新興市場,中國產品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因此,中國企業在遵守當地市場規則,進行良性競爭的原則下,應該充分開掘海外市場的潛能,提升自身在海外市場的份額。

詹純新:近十年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獲得了較快的成長。但受中國政府經濟政策收緊的影響,從2011年5、6月開始,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需求增長出現放緩。未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將面臨從速度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的轉變。

蔡奎全: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前景大好。盡管2011年,中國政府為了市場更加良性、穩定的發展,實施了宏觀調控,造成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出現下滑。但總體來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前途仍很明朗。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領軍企業,為了獲得更的發展機會,我們還要繼續大力修煉內功,提高品品質,以及企業管理水平等綜合能力,縮短與際先進企業的差距。


02 關于中國的未來與機會


T50 :對于臺上的各位嘉賓而言,中國絕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熟悉親切的地方。在您看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在未來五年之內,會呈現哪些發展趨勢?在中國市場,這些趨勢又會以怎樣的形式表現?

金利文:我覺得在未來五年中,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將出現兩大發展趨勢,首當其沖的是整合。當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數量眾多,隨著市場競爭的充分,兼并、整合大勢所趨。未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內,企業數量將會大大減少,如挖掘機制造商數量,將可能從當前的40多家,減少到8、9家,裝載機企業將會從15家減少到10家以內。

此外,技術升級將會是另外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當前發達國家的排放標準已經達到Ⅳ階段,不久后,中國也將實施Ⅲ階段排放標準,這種標準的升級將進一步驅動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產品的不斷提升。另外,隨著用戶需求多樣性的不斷發展,產品使用意識的提高,用戶對產品性能、品質的要求將會加大,這也要求制造商加快技術升級。

平岡明彥:未來五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不會出現特別激進的變化,但這都是工程機械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目前中國出臺了經濟調整措施,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受到了一定影響,出現下滑。但是這對于工程機械企業來說,正是調整自身發展的大好時機。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現在已經面臨著產能過剩等問題,市場進入調整時期,企業也應趁勢修整自身問題,完善補足。

另一方面,我們的客戶也在快速成長,他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價格低廉的產品,而是開始考慮如何能夠更好地維護設備,更高效地作業。因此,對于這種需求的轉變,企業要提升產品效率,完善售后服務,為用戶帶來更大價值,提升用戶對企業的忠誠度。

Michael Mack:的確,客戶對產品需求愈來愈嚴格,對企業提供的服務要求也愈來愈多。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這是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客戶在購買產品時,不僅會考慮產品價格,還會考慮產品使用周期內各個節點的價值,如零部件供應、售后服務等等。

Thomas Schulz:事實上,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周期,中國市場當前出現下滑,正是處于經濟周期的低谷階段。因此,從經濟周期規律來看,未來5-10年,中國經濟將會回歸上揚軌道,保持持續增長。因此,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山特維克對中國市場的前景大為看好。

Ulrich Reichert:我在中國工作已有20多年時間,我經歷了這些年間中國經濟的騰飛與調整。盡管目前中國經濟緊縮,工程機械市場出現下滑,但中國政府推出的“十二五”規劃,讓我看到了中國經濟光明的前景。未來,中國仍有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待建設,這對我們所有工程機械企業而言都是巨大的機遇,對此,工程機械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把握市場機遇。

T50 :企業應該如何更好地拓展中國市場?

野路國夫:中國等新興市場存在行業產能過剩,競爭較為激烈的問題。目前很多企業都在中國提升產能,本土企業的制造能力也不斷擴大,但我們不會盲目追求產能的擴張。當然,隨著企業技術水平、產品品質的提升,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競爭環境也將有所改善,產能過剩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當然,我們希望中國市場能夠盡快健全競爭規則,真正成為一個符合國際規則的市場,這樣無論對于我們,還是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都將大有裨益。

Helsham:隨著進入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企業日漸增多,產能過剩問題在中國市場開始出現,這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更為令我們擔憂的是,在未來幾年中,在如俄羅斯、巴西、印度等的新興國家,隨著市場企業數量的增多,也將出現產能過剩,以及隨之產生的價格戰等問題,這給我們正常拓展市場將帶來不利的影響及巨大壓力。我認為中國等新興市場,亟待需要建立規范的行業競爭規則,企業也應積極轉變自身競技方式,將重點從關注產能、價格等轉移到關注售后服務、客戶需求等方面,促成行業良好競爭氛圍的形成。

羅納德•笛福:外資企業在新興市場進行拓展,就好比坐在一個三條腿的凳子上,必須三條腿都結實才能夠坐得穩。這三條腿中的一條指的是客戶,企業應具備良好的客戶價值定義,關注客戶需求。第二條腿是團隊,企業要給予團隊一個有前景的未來,他們才能夠更好的為企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三條腿是投資者,投資者必須要獲得回報。這三條腿的利益要平衡,企業才有穩定持續的發展,企業的業務運營才會更好。

Herbert Ortner:帕爾菲格產品定位高端,在美國和歐洲有著較高的市場份額。在金磚四國等新興市場,我們的產品也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市場需求不斷上升。

為了更好的拓展中國市場,帕爾菲格正在中國市場尋找合作伙伴,與我們一道致力于中國市場的發展。帕爾菲格可以為合作伙伴提供產品、技術方面的支持,并為其提供海外市場拓展經驗,而合作伙伴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加本土化的資源,相信通過這種合作,帕爾菲格與合作伙伴能實現雙贏,并能在中國市場實現更大的發展。


03 關于競爭與挑戰


T50 :毫無疑問,當前全球與中國經濟正處于變革調整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工程機械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需要進行哪些調整?

詹純新:當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仍處在提升發展速度,急劇擴張產能的階段,而忽略了企業內涵的鍛造,并造成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所面臨的一個突出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產能過剩,是我們工程機械企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企業繼續前進需要處理的一大問題。

王民:的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存在著較低水平的產能過剩,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遇到的問題。當市場回歸科學、理性,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規模做大、賺得盆滿缽滿之后,企業應該深刻思考如何能更好的實現企業質的提升,更好的取得下一步的發展。

曾光安: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產能過剩要分兩個層面來看。如果按高品質的標準來看,中國企業的產能并不過剩;真正過剩的是低質量、低技術的產品,這種低質量產能將在這一輪的市場調整過程中被逐步淘汰。而高品質的產能,將隨著中國企業技術投資和產品研發力度的不斷加大,釋放出更大的增長空間。

文揚之:中國市場細分領域眾多,沒有企業可以在每個細分領域都做到最好,因此,面對市場拓展,企業要有明晰的發展規劃,要將拓展重點聚焦在哪些領域,并通過并購或是自主投資等哪些方式來提升實力,都是企業要仔細思考和調整的問題。

南敦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市場,目前工程機械企業必須提供更具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和產品,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為此,我們必須認真了解中國本土的獨特需求,并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走向,為未來的發展提前做好準備。

具體而言,當前的中國市場,既有高端用戶,也有中低端用戶,因此,我們必須推出多層次產品,滿足高中低端不同層次用戶的需求。與此同時,一些通用設備,比如挖掘機等產品,除了本身的功能外,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其功能被愈來愈多的開發,未來,我們要在產品功能延伸上做好準備,應對市場不斷衍生的市場需求。

張秀文: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這幾年,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屬于粗放式的發展。企業要獲得長久的未來,必須要走上精細化、品質化發展之路,這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的方向。成功實現轉型,要求企業從三個方面來強化內力。首先,保持技術上的持續創新,這將是承載中國企業下一步快速發展最為關鍵的要素。同時,人才的吸納和培養也甚為關鍵。優秀的團隊和人才,是助力企業實現長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此外,單一的中國市場不可能支撐中國企業長遠的發展,因此,中國企業一定要加速國際化進程,成為真正的國際化企業。

何清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堪稱奇跡,但是對于未來的發展、內功的修煉,需要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冷靜、深刻地思考。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在管理和技術的發展上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從內涵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仍缺乏積淀,與國外先進企業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在技術方面,目前中國的技術大多還是跟隨式,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企業規模,但是在當前階段,跟隨式的技術顯然已經跟不上市場需求,唯有先導式的,開創式的技術才能實現企業技術領軍于行業。先導式技術要求企業從基礎研究開始,完成從設計、研發,到樣機試制一個完整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也將墊高不斷自身的技術積淀。

在管理上同樣如此,相比較而言,中國企業無論是投資回報率,還是員工的忠誠度等管理方面,都較外資企業有較大差距。因此,中國企業需著力下沉,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積累經驗,扎實內功,彌補與國外企業的差距。

T50 :無論是在全球還是中國,在參與競技的過程中,中國企業應該向國外企業借鑒些什么?

王民:在眾多國際領軍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很多東西都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其中小松等全球領先公司更是我們的學習榜樣。在上世紀60年代,卡特彼勒與三菱合作進入日本市場之時,小松公司推出了A計劃,從提高產品質量入手,把小松的產品鍛造成為世界一流產品,實現了絕地反擊。小松等跨國公司走過的道路,是中國企業必須認真學習的。但學習不是簡單地追隨與模仿,而是要在學習的基礎上注入創新元素,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道路。

這幾年,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理性,不正常的競爭手段,這不僅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更不利于行業的整體向前。

詹純新:我始終堅信這樣一個理念,包容能讓企業做大,誠信能讓企業做久。在全球工程機械領域,眾多歐美日等領軍企業走過幾十年,甚至百年發展歷史,并取得今天的輝煌,我認為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就是包容,與誠信規范經營。

T50 :在全球市場,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更好地參與競爭?

曾光安:中國企業參與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甚至印度、俄羅斯等市場的競爭,必須滿足這些國家制定的各種規定與標準。從貿易角度來講,這可以稱之為一種技術壁壘。在這個層面上,中國市場就顯得過于開放,因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到目前為止,沒有嚴格規定行業的技術標準和準入標準。所以我想呼吁,中國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亟待建立起自己的標準和規則。一方面是讓每個企業都尊重、遵守這個規則,讓行業競爭更加規范、有序;另一方面,還可以過濾不達標準的產品進入市場,降低中國市場惡性競爭的程度。

第二方面,我認為中國企業在拓展國際市場時,一定是要形成一個軍團,不要低價競爭,不要互相影響品牌形象,這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中需要規范的方面。只要在學習中成長,在規范中成長,我相信中國企業,不但能夠堅守住中國,而且還將在全球市場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一些新興市場,中國企業非常有競爭力,在這一點上,柳工以及中國其他的優秀企業,都非常有信心。我們愿意跟全球競爭對手一道,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真正合理競爭的市場環境,共促全球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


04 關于并購


T50 :近幾年,在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中,并購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并購規模紀錄也被屢屢刷新。各位對并購及其作用有著怎樣的看法?

羅納德•笛福:歷史上,特雷克斯已經進行過5多次并購,在并購領域有著深厚的經驗。在幾個月前,特雷克斯剛剛耗資14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德國上市公司,完成了一次大規模并購。

對于一家企業而言,要成功實現戰略性國際并購,首先要對被收購公司進行正確的財務分析,并購對象在財務上要具備強大的吸引力,才值得收購。同時,企業要明確自身的收購目的,是收購產品還是想獲得更多資源等。更為重要的是,在收購后,企業如何將被收購企業良好的融入到自身體系中,迅速實現本地化。做到這幾點,一次國際化并購才有望成功。

詹純新: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了CIFA,對于中聯重科與CIFA而言,近年來雙方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是整合。未來,全球經濟一定會朝多極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隨之而來的,則是中國低成本優勢的逐漸失去,因此,中國企業要站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視角來考量未來的發展,積極整合全球資源,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企業。對此,中聯重科下一步將會積極思考如何整合全球資源,利用國際資源,在全球積極尋找合作者,并加大在全球各地的本土化進程,力爭在全球有中聯重科企業的地方都能成為當地真正的本土化企業。

蔡奎全:對于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而言,海外并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業要在包括資金、經營管理、文化融合、技術協同等在內的各方面具備很強的能力,才有實力成功實現并購。在工程機械行業中,也有過很多海外并購失敗的案例,因此,在并購前,公司一定要慎重考慮自身并購的目的以及是否具備并購的實力與條件。

金利文:我認為企業進行并購主要有幾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擴大產能,或借力進入新市場。第二個目的是獲得產品和技術。在過去幾年中行業發生的并購行為,大部分是為擴大產能,延展產品線,獲得更先進的技術等。2010年,卡特彼勒收購了比塞洛斯礦山設備業務。對于我們而言,這次收購對公司全球業務優化提升至關重要。未來,在企業發展中,并購將成為最重要的動力之一。

平岡明彥:歷史上,日立建機確實成功實施了多次并購。事實上,實現成功并購并不簡單。在并購之前,我們會做非常深入的研究,我們會關注被并購公司一切事物,對并購企業進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其是否符合我們公司的發展戰略,財務狀況、財務背景等各方面情況。當然,并購之后的融合也非常困難,因為一個公司已然形成的習慣和傳統很難改變,因此,并購需要付諸多方的努力與耐心。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并購能夠帶給公司更多的有利資源,并購也是一種責任的體現,比如對一些舊股份,舊技術,員工等遺留問題的處理等。

Michael Mack:對于并購,公司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從過去的很多失敗的并購案例中可以看到,并購并沒有帶給那些公司很大利益。并購失敗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包括財務、文化融合問題等。約翰迪爾曾經有過多次成功的并購經驗,

這源于幾方面原因,首先我們的產品品質優良;另外,我們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夠很好的吸納、融合并購企業的產品、技術、文化;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合作各方能相互持,互為補充,積極把更多的優勢資源融合到合資企業中來,共同壯大合資企業的實力。

Herbert Ortner:帕爾菲格曾經成功收購了一家在歐洲占有較高市場份額的起重機企業,以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讓全球更多的用戶有機會體驗我們高效的產品。我認為,企業要進入一個市場,必須要遵循當地的市場規則以及當地用戶的價值觀。而想要迅速占領一個市場,并購當地企業則是一條有效途徑,企業通過與合作伙伴進行合作,更快更好的實現本土化。當然,在并購前,財務調查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企業將可能在合作中造成慘重的損失。

Thomas Schulz:對于山特維克而言,并購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人才、技術,以及客戶資源,這些資源通過我們自身努力很難快速實現,因此,并購是快速、有效獲得這些優勢資源的重要途徑。我認為一次成功的并購,基礎在于企業間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并能夠相互尊重,這樣并購企業才能夠共同實現成功。

T50 :未來,在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中,并購將會發揮何種作用?

羅納德•笛福:不可否認,未來全球的并購大潮會越來越洶涌。尤其是當全球經濟處于調整期時,并購會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Thomas Schulz:未來,并購將成為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的重要力量。

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无码,国自产拍精品偷拍视频,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欧美老熟妇乱子伦牲交视频